5月26日,首届AIE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202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Ferenc Krausz等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作主题报告。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之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CHAT-GPT和SORA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从简单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改变教育生态的重要力量,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智能时代”,如何辩证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做好这一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本期跟随院士专家一起看AI。
主论坛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基础”科研与“应用”科研转化的痛点与难点》
报告人:202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2022年沃尔夫物理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Ferenc Krausz
报告概要
用光捕捉最短瞬间的实验:三位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其实验而获得认可,这些实验为人类探索原子和分子内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 和 Anne L'Huillier 展示了一种产生极短光脉冲的方法,可用于测量电子移动或改变能量的快速过程。当人类感知时,快速移动的事件会相互流动,就像由静止图像组成的电影被感知为连续的运动一样。如果我们想调查非常短暂的事件,我们需要特殊的技术。在电子世界中,变化发生在十分之几阿秒内——一阿秒是如此之短,以至于一秒钟内发生的变化与宇宙诞生以来几秒钟的变化一样多。获奖者的实验产生了如此短的光脉冲,可以以阿秒为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证明这些脉冲可用于提供原子和分子内部过程的图像。
《人工智能驱动的类器官再生显微操作智能系统》
报告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高会军
报告概要
报告介绍了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和显微操作技术,解决类器官再生机理复杂、状态感知维度低、细胞操控精度不足等问题,并建立人工智能驱动的类器官再生显微操作智能系统,推动类器官在病理研究、药物研发、个体化诊疗等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应用。
《产教融合,打造计算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报告人:华为高校与科研人才发展部部长曹新方
报告概要
华为联合72所高校,共建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聚焦AI异构计算架构CANN,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深化学生实践创新,打造数智时代AI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MIN:融合区块链与AI的内生安全可信网络体系》
报告人:北京大学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李挥
报告概要
IP网络三大致命缺陷,一是网络空间被独家垄断;二是没有安全基因,事故层出不穷,没法根除;三是架构僵化演进升级成本巨大,时间长。多边共管多标识网络体系MIN是目前全球第一也是唯一方案全面解决上述IP三大问题的方案,报告介绍了它的原理、应用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与开放问题。
《从沉浸式互动智能广告到AI促进绿色发展传播》
报告人:塞浦路斯欧洲大学校长助理,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际工程技术协会会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院士、巴基斯坦工程院院士岳晓光
报告概要
在智能教育时代,信息传播和创意启蒙的方法出现了巨大改变。报告从沉浸式互动智能广告入手,分析相关特征,阐述当代网络热点的基本逻辑;从科技美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角度解释了传播技术的趋势;结合AI助力绿色发展的案例,输入人工智能模型,高效生成了涉及能源、农业、城市、生物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故事场景。最后提出AI是一种辅助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对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及未来学习的智慧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教育”校长分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报告人:湖南信息学院校长、俄罗斯外籍院士张福利
报告概要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创新性提出“TOPTECHER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Technical Knowledge and Mathematical Logic、Open Mindedness and Innovation、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Learning、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Explor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Creation and Design、Habit and Mindset、Ethics and Attitude、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9个能力指标体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能力标准。依据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实施反向设计,将9个能力指标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构建了与之紧密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
《超声AI与超声云应用》
报告人: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肯立
报告概要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智能产前超声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为实现智慧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报告在分析产前超声AI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不同切面识别的改进深度学习模型,提高了胎儿超声AI中的识别准确率;提出了基于超声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并行算法,保证了超声筛查的实时性;对超声智能检查的领域大模型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教育元宇宙与人工智能》
报告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潘志庚
报告概要
报告讨论元宇宙的起源和发展的技术路径,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介绍了元宇宙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教育元宇宙。结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介绍多模态自然交互虚拟实验环境的实现技术和案例。
《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报告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
报告概要
报告从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评价机制等维度分析了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四重挑战,并围绕“教”“学”“管”“评”,从“新环境”“新资源”“新教学”“新培训”等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数智化发展路径。最后从AIGC赋能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术科研和评价改革等方面,介绍了AIGC的应用和带来的挑战。
《人机物智能》
报告人 :郑州大学副校长、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天若
报告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人、机、物紧密耦合的三元混合空间,也称之为信息-物理-社会空间。如何在这个混合空间中为人类提供个性化、前瞻性的服务,人机物智能研究的终极目标之一。报告重点讲述了它的背景、现状以及人机物智能的研究和应用。
“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分论坛
《浅谈人工智能+教育新业态下高校教师地位和作用》
报告人:中南大学二级教授郑洲顺
报告概要
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型教育业态,教育数字化和教育知识图谱等开放创新教育生态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新型教育业态下高校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改变,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做→学→问”的主动学习习惯和独立科研能力,用人工智能助力学生的自主研讨学习、探索知识发现的过程,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数字时代创新趋势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报告人:湖南信息学院副校长王志臣
报告概要
报告分析了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数字经济深刻变革产业形态、生产方式、企业运营和服务模式,数字信息技术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供需两端深刻改变着组织和个人行为。报告从创新创业发展格局、技术创新的结构和趋势角度分析了数字时代创新的发展趋势。最后报告总结了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特性,结合湖南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提出了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
《面向泡沫浮选过程工况感知的人工智能方法与应用》
报告人: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唐朝晖
报告概要
报告就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矿物浮选过程进行精确感知和监测进行探讨。报告首先回顾了泡沫浮选技术的背景、原理和工艺流程,强调工况感知技术在复杂工业浮选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浮选工况监测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泡沫视觉特征提取、关键性能指标预测和工况智能监测等三个方面对浮选工况智能感知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结合应用案例,对未来浮选工况智能监测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
《人工智能科学与新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发展》
报告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张玉杰
报告概要
人工智能手段推动形成“智能社会”,信息生成、传播、处理、存储以数字信号为媒介,加快了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生产方式更加高效。“新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科学”,既要主动适应,更要主动引领,并且积极规范,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不会跑偏,才富有生命力,只有“人工智能 科学”与“新人文社会科学”协同发展,才能稳定人文社会基础,才能维系“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矛与盾:人工智能范式下的安全系统与系统安全》
报告人:湖南大学教授胡玉鹏
报告概要
本次报告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基于AI的安全系统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构建安全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语义分析--在稀疏敏感文本挖掘和系统代码漏洞挖掘中的应用实践。二是AI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问题探讨,针对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对抗攻击技术可以轻易欺骗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或干扰数据训练,诱导智能系统判别错误并出现异常行为这一严重问题,拟汇报针对人工智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最新攻击与防御技术。三是如何利用高效的混淆技术,构建能有效对抗机器学习攻击的PUF系统,防止系统内部安全结构被机器学习技术推测。
《大模型来临: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危与机”》
报告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金博
报告概要
大模型的来临正在引发一场关于人工智能(AI)对人类未来影响的深刻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如GPT-4,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学研究、改善医疗服务等,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包括隐私泄露、就业替代、伦理问题和技术滥用等。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大模型技术的现状、潜在的应用前景,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危机与机遇,从而为我们在迎接这一技术革命时提供更全面的理解和应对策略。(文/汪少龙 图/李子尧 融媒体中心 一审/汪少龙 二审/杨浩 三审/张静)